“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詩人高鼎《村居》中描寫孩子們在春天里放風箏的畫面。每個成年人只要讀到這首詩都會情不自禁的想起自己童年放風箏的事情來。我也不例外,每年春天,我都會去大自然中放飛風箏,感受和煦的春風,懷念那份童真。
我的童年是買不到如今這些花花綠綠、形狀各異的風箏的,那時候的風箏是用廢舊物品自己制作而成的。記憶中做的最多是“蝌蚪”風箏,我和小伙伴一起從各自家里找來制作風箏的材料:報紙、竹篾、棉線等材料。把報紙裁剪成一個正方形和小長方形,將準備好的竹篾做骨架,竹篾要用刀削成條狀,一條長度是報紙對角線的長度,一條是報紙對角線弓行的長度,骨架的連接用棉線緊緊的纏住。要做成一個好的風箏骨架,竹條的制作是最關(guān)鍵的,不但要有韌性而且要輕。將較短的竹篾用線系于正方形報紙的對角線上,用另外的報紙裁剪成條狀,用于風箏長長的尾巴,尾巴大約占整個風箏的四分之三。尾巴的長度決定著風箏飛得方向和高度。當糊好風箏的面后,再用綿線連接出飛行時要拉扯住風箏保持風箏平衡的三條支線,這要反復幾次才能準確地找對位置,后面就可以連接放風箏的線了。一頭系在風箏上,一頭纏在一個線拐子上。線拐子也是自制的,讓父親幫忙用木據(jù)做出一副“井”字形的線拐子,再用刨子和砂紙拋光打磨。這樣,在放飛的時候,雙手來回倒線格外順暢。
初春的風還殘留著冬的料峭,我們這些顛跑在田野里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況又常把嬉笑系在風箏線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讓野氣的笑聲趕跑了。
一個個蝌蚪風箏從遼闊的田地里、迤邐的大道旁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歡聲笑語吹著,騰騰熱氣捧著,悠悠飛向空中,去親吻白云。好似爭艷的奇葩,掛彩的氣球。心里的那份自豪感就不用說啦!
風箏有時候飛的好好的,任由你擺布。但也有“賭氣”的時候,它會突然掉頭,往下栽。這時我們都像張飛似的環(huán)眼圓睜,立即牽繩引線拯救。隨著歡呼聲,風箏重又飄然升起,剛剛得意,猛不防風箏又掛在電線桿上,猛一拽斷線了,我們拉著斷了的風箏線,不勝惋惜……
童年時光悄然離去,田野變成了高樓,雜草變成柏油路,小伙伴也都各自成家了。時間在流逝,環(huán)境在改變,不變的只有心中的那段童年記憶。那些童年的眾多游戲成了我一生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線。很多時候那些童年趣事便是心上的一根琴弦,把現(xiàn)在與過去連在了一起,在都市的高樓大廈和疲憊匆忙中,無意撥動,便能撥出許多清新和甜蜜來。(陳忠 環(huán)綠公司)